2025年茶科普|中华茶艺(1)——茶艺概论
“茶艺”一词溯源
中国茶艺古已有之,但在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很长时间里,茶艺有实无名。古代的“茶道”“茶之艺”有时仅指煎茶之艺、点茶之艺、泡茶之艺,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、种茶之艺。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“茶艺”概念,但从“茶道”“茶之艺”到“茶艺”只有一步之遥。
“茶艺”一词的最先发明,是1940年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的胡浩川在为安徽茶人傅宏镇所辑《中外茶业艺文志》一书所作的前叙里。其“叙”称:“津梁茶艺,其大禆助乎吾人者”。他又写道:“今之有志茶艺者,每苦阅读凭藉之太少。”这里的所说的“茶艺”是中国诸多“物艺”的一种,实即“茶之艺事”,是包括茶树种植、茶叶加工,乃至茶叶品评在内的茶之艺——有关茶的各种技艺。
从1974年秋天开始,一年多时间里,记者郁愚在《台湾新闻报》“家庭”副刊发表30多篇茶文,最后整理汇集成《茶事茶话》一书(郁愚,1975)。其中有《遵古炮制论茶艺》,文章标题涉及“茶艺”。
1977年,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为主的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,倡议弘扬茶文化,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,有人提出“茶道”这个词,但为了避免引起把日本茶道搬过来的误会,也避免因中国人对“道”这个字的敬重而不好普及,又提出“茶艺”一词,经过大家一番讨论同意后定案,“茶艺”就这么产生了。
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,特别是经林馥泉、娄子匡、蔡荣章、范增平等人的推动,“茶艺”一词终于被传播和确立开来。
"茶艺定义”
20世纪40年代初,胡浩川创立“茶艺”一词,但成空谷足音。直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茶人再倡“茶艺”,始受重视。但因为茶艺是新名词、新概念,后来就引发了关于茶艺如何界定的问题。
对茶艺的理解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。广义的理解缘于将茶艺理解为“茶之艺”,主张茶艺包括茶的种植、制造、品饮工艺,有的将其内涵扩大到与茶文化同义,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。狭义的理解是将“茶艺”理解为“饮茶之艺”,将“茶艺”界定在品饮及品饮前的准备——备器、择水、取火、候汤、习茶的范围内,因而种茶、采茶、制茶不在茶艺之列。
茶艺是饮茶的艺术,是艺术性的饮茶,是饮茶生活的艺术化。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,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茶艺分类
在茶艺分类中,首要的是依习茶方式。在习茶方式中,依次根据习茶法、泡饮器、茶叶三个层级划分茶艺。
依据习茶法,中国历代先后形成了煮茶、煎茶、点茶、泡茶四类习茶,因而历史上产生了煮茶茶艺、煎茶茶艺、点茶茶艺、泡茶茶艺。中国的煎茶茶艺亡于南宋中后期,点茶茶艺亡于明代中后期,仅有煮茶茶艺和泡茶茶艺流传至今。当代,煮茶茶艺不仅居于支流,同时也因技艺简单,可以忽略。
依据泡饮器,因使用主泡茶器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茶在当代茶艺中,主泡器通常有茶壶、盖碗和玻璃杯,故而有壶泡茶艺、盖碗泡茶艺和玻璃杯泡茶艺,在壶泡茶艺和盖碗泡茶艺的基础上,又演化出工夫茶艺。
依据茶叶,可对壶泡茶艺、盖碗泡茶艺。玻璃杯泡茶艺具体命名。如普洱壶泡茶艺、祁红盖碗泡茶艺、西湖龙井玻璃杯泡茶艺等。
茶叶分类还要结合饮用方式,加入配料称为混饮法,不加配料称为清饮法。依饮用方式,则有清饮茶艺和混饮茶艺。泡茶混饮茶艺主要根据所加配料来命名,如牛奶红茶茶艺 、果汁红茶茶艺、八宝茶茶艺 、擂茶茶艺等。
这样,当代基本的泡茶茶艺可分为壶泡茶艺、盖碗泡茶艺、玻璃杯泡茶艺、工夫茶艺、混饮茶艺五类。此外,还有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-民俗茶艺,但其情况特殊,多属混饮茶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