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七中开学第一课:回望抗战峥嵘,师生承志赴未来
以史为鉴向未来
七中师生共缅抗战峥嵘
开学第一课
伴着九月的晨光与校园的生机,成都七中的新学期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开启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一场以“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、珍爱和平、开创未来”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,在成都七中两校区同步开展。这堂课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、对先烈的追思,以及对和平与未来的深刻叩问,为全体七中学子筑牢了理想信仰之基。
回望峥嵘:一堂穿越80年的历史课
暖场视频将师生们拉回了那充满硝烟与战火的峥嵘岁月。历史组饶琳、周鑫、曹丽娜三位老师,踏上这个意义非凡的讲台,以严谨的史料梳理和深度的历史解读,带领师生重温中国人民14年波澜壮阔的抗战史。从卢沟桥的烽烟到台儿庄的捷报,从平型关的破阵到百团大战的雷霆,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浴血奋战,十四年烽火映照着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。
川魂永铸:那些刻在血脉里的家国担当
“数百万四川子弟陆续走出盆地,带着‘失地不复,誓不回川’的决绝,奔赴抗日战场”,当主持人提及川军抗战史时,现场陷入肃穆。随后,七中学子在人民公园“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”前拍摄的外景视频,将大家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视频中,学子们深情讲述纪念碑背后的故事——1937年秋冬,川军将士与亲人执手泣别,用简陋的装备书写“无川不成军”的传奇。
老兵苏国章的口述、王铭章血战台儿庄的壮举、“川军午夜魂归故乡”的深情画面,让不少师生红了眼眶。而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的故事更让人动容:他用20余年时间,收藏1000余万件文物,其中60件抗战相关国家一级文物,让川军的热血与担当永远定格在博物馆的展柜中。
七中荣光:从抗战岁月里走来的初心
“当抗战烽火燃遍华夏,七中人从未缺席”,历史组刘雪冰老师的讲述,揭开了七中与抗战的深厚渊源。1937年10月,成都县立中学(成都七中前身)15岁学生曾正昌(笔名田家英),以“因事呈请休学”为由,毅然北上延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。他在《去路》中写道:“我应当把声音变成行动,是我应当交出一切的时候了,我去交出我的生命”,这句铿锵誓言,至今仍在林荫校园回荡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,七中105岁的退休老教师王德璋,不久前获颁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章”。80年前,年轻的王德璋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投身地下党工作,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为抗战默默奉献。2023年,他曾回到林荫校园,与老师们合影留念,将这份初心与担当传递给后辈。
薪火相传:以青春之名守护和平
在政治组王丹老师的深情主持下,开学第一课在高新校区继续展开。这堂课串联故事、思考与担当,直抵师生心灵,让红色基因在初秋的校园里薪火相传。
一曲国歌忆初心,峥嵘故事映山河
从硝烟弥漫的战场,到响彻云霄的国歌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里藏着感人的故事与坚定的力量。语文组耿荻秋老师以《当国歌响起》为题,用深情的语调带领师生回溯国歌诞生的历程——每一个音符里的抗争,每一句歌词中的坚守,都化作叩击心灵的力量。当“起来!不愿做奴隶的人们!”的旋律在记忆中回响,在场师生无不感受到那份融入血脉的民族魂。
解读纪念明深意,和平之诺重千钧
“80年后的今天,我们为何仍要高规格纪念抗战胜利?为何要举行九三阅兵?”历史组王育明老师带着这个问题,以《铭记之光,照亮前路》展开解读。他用详实的史实、深刻的思考告诉大家:“纪念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守护和平;阅兵,不是为了炫耀武力,而是为了昭示捍卫和平的决心与能力。”随后,会场播放了视频《珍爱和平,面向未来》,这段震撼心灵的视频让师生们更加理解了和平的珍贵与时代的责任。
青春担当承薪火,榜样力量照前路
和平需要守护,未来需要开创,而这份力量,正藏在一代代七中人的选择里。近三年来,两校区共有多名学子考入国防七子、军警类院校,他们将“吾辈自强”的誓言,化作了投身国防、保家卫国的实际行动。也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七中在校学子,他们在暑期踏上红色土地,去追寻、去体验、去感悟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,将“铭记历史”化为“身体力行”。会场屏幕上展现了这些七中学子的一个个名字、一幕幕场景,让在场的师生读懂:历史的接力棒,早已交到自己手中。
殷殷寄语催奋进,家国情怀伴成长
从全民族抗战的回望到川军铁血的铮铮誓言,从国歌背后的民族呐喊到和平未来的时代召唤,从榜样的选择到我们自己的脚步……这一课,我们跨越八十载光阴,聆听历史、思考当下、眺望未来。
“铭记历史”,是要求我们以史为鉴,清醒前行;“缅怀先烈”,是我们心中永存的感恩与敬仰;“珍爱和平”,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责任;“开创未来”,是我们对历史、对先烈最坚定、最有力的回答!
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七中学子应当将这份厚重的家国情怀融入每一天的成长,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!
国歌奏响时,
我们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坚定。
历史回响中,
我们心中激荡着同样的热血。
和平阳光里,
我们肩上承担着同样的使命。
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,
七中学子必将以史为鉴,勇毅前行,
用青春之笔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!